5G网络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左右
微处理器的发明和控制链路的数字化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2G
5G速度快,超低延迟,低功耗、泛在网
5G网络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左右
微处理器的发明和控制链路的数字化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2G
5G速度快,超低延迟,低功耗、泛在网
第二讲 十九大与信息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
第一讲 七次信息革命理论
第一次信息革命 语言
第二次信息革命 文字
第三次信息革命 印刷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 无线电
第五次信息革命 电视
第六次信息革命 互联网
第七次信息革命 移动互联网
7月6日至7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景式描绘了愿景可期、发展能及、人民有感的新时代成都高质量发展美好蓝图。
成都将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7月10日下午,在由成都市委外宣办召开的首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和关键所在!那么,成都将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介绍,成都研究制定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下文简称《攻坚计划》),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全力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千亿、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攻坚计划》首先明确了下一阶段我们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提出将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并进一步谋划了 “5+5+1”的产业细分领域。在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上,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领域:
一是聚焦高端绿色智能,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
成都将积极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围绕建设“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着力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在产能规模、研发创新、标准品牌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
二是聚焦高价值高品质,进一步提升新兴服务业质量。
成都将围绕建设消费市场引领、创新要素集聚、辐射带动明显的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充分发挥新兴服务业引领转型发展、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着力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全面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兴服务业质量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培育形成会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务5个千亿级产业。
三是聚焦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发展新经济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基于成都比较优势,把握全球大势、抢抓历史机遇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增强成都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动力引擎,成都将坚持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深刻围绕智能经济、绿色经济等六大经济形态和智慧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七大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着力将成都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此外,《攻坚计划》进一步谋划了 “5+5+1”的产业细分领域。为加快推动全市“5+5+1”重点产业领域攻坚,成都以改革为核心提出“七大重点举措”:
一是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规划建设方式变革。我们将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引领,加快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着力实施“多规合一”,加快建立“多规合一”空间信息数据平台,对城乡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实施城市综合精细运营,做深做细做优城市设计和配套政策设计,创新城市建设运营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价值。实施重点功能载体攻坚,我们将围绕城市空间具体功能,打造一批重要载体,推动重点攻坚产业差异化布局。实施重点项目攻坚,以全市100个重点攻坚项目挂图作战为主要抓手,推进天府中心、天府奥体城、云锦天府、独角兽岛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重大项目招引考核激励机制。
二是打造产业生态圈,深化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改革。我们将坚持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原则,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28个产业生态圈。一方面进一步明晰细分产业发展路径,加快绘制重点产业全景图、重点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另一方面以重点产业为核心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促进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加快建立产业生态云平台提高产业聚合力,以更开放的视野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三是全力培育创新生态链,推动新旧动能接续变革。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生态链促进要素资源联动,着力实施新经济应用场景供给计划,前瞻性布局无人驾驶等场景空间和新经济展厅、人工智能测试场等应用场所,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工业云平台等生产场景和实时定制消费、个性化旅游等生活场景。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深入推进实施“双百工程”,力争到2020年引育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家,准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50家,种子企业累计超过500家。实施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工程,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在蓉布局,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展企业研发后补助。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加快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推动实现2020年全市校院企地合作项目正式签约500个以上,落地实施300个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实施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全力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动实现2020年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00亿元,培育百亿以上企业5家以上。
四是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构筑城市新形态。以促进产业落地落实、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实施高品质生活功能配套攻坚,到2020年,建成全市重点产业人才公寓及园区配套住房83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个性化生活配套示范项目,重点打造20个具有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2—3所国际学校、12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加快实施高质量生产功能配套攻坚,到2020年,盘活存量低效厂房、新建标准厂房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专业楼宇不低于150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危废物处理等先行建设示范项目以及专业化生产性配套项目。加快推进以利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构建政府、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联动的24小时便民服务体系,切实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建设“同享共治”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五是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深入推进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到2020年,实现国企资产总额达1500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4.5%左右,资产证券化率30%以上。深入推进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建立战略性行业龙头企业做优做强的激励扶持体系,实施民营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承诺制改革,推进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确保2018年底前,审批时间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一门式全方位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坚持营造公平公开公正市场环境。
六是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深化要素供给改革。我们将不断优化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协同,加快建设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新“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联合引才机制,实施“成都工匠”培育计划、“技能成都”品牌培育计划,大力推广首席技师制度、高端人才“双聘制”。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构建以“一图一表”为核心的项目准入审查机制和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弹性供地机制,精准匹配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入重点产业300亿元以上,策划包装重点产业相关PPP示范项目50个以上,项目投资总计1000亿元以上。推进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做大做强区域金融要素市场,实施“交子之星”上市倍增行动计划,力争2020年全市直接融资比例达60%以上。
七是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围绕打造“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以全球视野建设国际战略通道,统筹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全面构建覆盖全球的国际航空干线网络,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加快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构建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创新“蓉桂新”“蓉桂港”陆海联运模式,建设南向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以世界眼光打造投资贸易平台,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构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大平台”经济。加快以国际标准打造国别合作园区,聚焦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生态系统,力争到2020年,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90家。
成都市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导读
为贯彻落实国家5G战略,促进成都市5G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依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编制本规划,成都市5G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成都市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9年至2022年。
成都市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加快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5G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新经济发展壮大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奋力开创新时代治蓉兴蓉新局面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系统布局,统筹推进。有序推进网络、应用、平台、产业发展,引导构建差异发展、协同共进、分工合作的产业功能区,加快汇聚5G产业核心生态。
创新驱动,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形成5G创新集聚区。
应用牵引,产业协同。以典型场景示范应用为切入点,鼓励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以行业示范应用带动5G产业链、业务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特色发展,开放共享。发挥成都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重点领域开展高水平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成都5G产品走出去,共享全球5G发展红利。
(三)发展目标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G产业聚集地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四大主要任务”,深入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着力打造“三大产业基地”。到2022年,将成都建设成为5G网络供给全国领先、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核心生态高度汇聚、产业聚集效应凸显的中国5G创新名城。
——网络供给全国领先。到2020年,实现城区重点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5G规模商用。到2022年,建设5G基站4万个以上,实现重点城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建成全国一流精品网络。
——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到2020年,5G在重点垂直行业应用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到2022年,5G与垂直行业融合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基本成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接续涌现,形成全国创新应用示范区。
——核心生态高度汇聚。到2020年,5G产业创新平台初具规模,产业链形成协同、集聚发展态势。到2022年,建成5个以上国家及省级5G产业创新平台,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5G创新资源聚集地。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到2020年,本地5G优势产业影响力明显提升,关联产业融合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2年,培育5G产业链企业500家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100家以上、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全市5G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超过1万亿元,成为全国5G产业发展高地。
二、主要任务
(一)以网络部署为基础,提升5G网络供给的能力和水平
❖统筹推进5G精品网络规划部署。紧抓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契机,快速推进5G网络建设,在2018年开展小规模组网试验的基础上,2019年开展预商用试验和选点部署,2020年完成城区重点区域5G网络的连续覆盖,2022年实现重点城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
❖鼓励探索新型5G网络部署方式。鼓励通信、城建、交通、电力等行业间共享杆塔资源,更多采用“微基站+智慧杆塔”的方式部署5G网络;研究验证室内分布系统在网络级共享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升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层级。
❖强化对5G网络建设的政策支持。综合考虑城乡规划衔接、建设空间预留、公共区域开放、电力接入等因素,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5G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以应用示范为先导,推动5G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
❖以大视频为依托,促进流量消费提质换代。重点面向VR/AR、4K/8K等领域,加快成都影视硅谷等产业载体建设,巩固数字音乐、游戏、动漫等现有优势,打造5G网络视听产业生态圈。
❖以大医疗为重点,做强成都特色融合应用。面向智慧医疗、智慧康养领域,开展5G远程医疗、5G康养助老服务试点示范。对接国家重大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探索5G在创新药品的安全性评价、冷链配送、产品溯源、全周期监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以无人机为突破,拓展5G应用新空间。大力发展基于5G的工业级无人机联网协同应用,支持5G网联无人机在物流、应急通信保障、重点行业监测及应急抢险救援等领域应用,加速应急管理技术装备现代化。试点建设5G超低时延超可靠新型灾害预警预防系统,增强自然资源监测预警和灾害防治能力。
❖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应用建设,促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鼓励企业在工业现场部署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推广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
❖以智能交通为着力点,提高城市安全运转效能。依托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基于5G网络和车联网基础设施开展智能网联应用示范;加快构建“车路人云”高度协同的互连环境,推动C—V2X车联网向更高层级创新发展。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自动驾驶、自动控制、列车编组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5G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发展。
(三)以平台汇聚为核心,构建融合创新的5G产业生态圈
❖整合优势资源,搭建5G产业创新孵化平台
鼓励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整合组建5G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围绕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应用技术加强攻研,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积极争取国家级战略创新资源落地,开展5G关键技术研发,推进5G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中国移动产业研究院、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中国电信5G开放实验室创新发展,打造地理信息产业园5G+北斗联合创新平台,开展5G及相关标准和解决方案研发,促进5G在垂直行业融合应用。依托成都在中高频器件、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产业领域的资源优势,打造5G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助推5G产业链集群化系统化发展。依托“天府无线谷”、空港新城“云锦天府”等产业载体,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5G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推进5G新经济双创升级。
❖创新服务模式,搭建5G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5G测试认证实验室,提升5G公共测试认证能力。搭建国家级5G应用测试实验室,提供面向5G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和验证环境。搭建5G芯片产品测试系统,提供硅基晶圆、化合物半导体晶圆的流片测试服务,降低5G芯片企业研发成本。搭建5G产业监测实验室,汇聚5G产业基础数据,提供5G产业运行监测、成果转移转化、龙头企业招引及投融资咨询等服务。
❖坚持开放共享,搭建5G产业交流合作平台
组织聚焦5G产业合作的高水平国际会议,增强在产业领域的影响力。承办“绽放杯”5G应用大赛西部赛区等赛事活动,发现和推广5G创新应用。成立覆盖成都平原经济区的5G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精准对接。建设成都5G产业发展高端咨询智库,为成都5G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四)以产业提升为主线,着眼全球市场打造5G拳头产品
❖做优做强基础扎实引领发展的5G优势产业
发挥中高频企业集聚优势,深化军民融合创新,鼓励企业开拓5G中高频和毫米波产品市场,加快切入全球5G供应链,做优做强中高频射频产业。鼓励手机、投影仪、电视机等终端企业前瞻性布局5G新产业周期,支持龙头终端企业带动形成上下游链式聚集、横纵向资本整合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做优做强智能终端产业。发挥成都“一芯一屏”龙头企业作用,紧抓5G新产业周期上游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供应链体系重构的发展机遇,加快全球布局,做优做强核心基础产业。鼓励优势企业加强5G安全标准与产品研发,深度切入5G网络、应用、终端、运营服务等领域,做优做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
❖加快发展产业协同融合创新的特色关联产业
鼓励软件服务业要素围绕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需求,加快向5G转移转化,打造面向不同垂直行业、不同应用需求的定制化软件和服务,加快发展5G软件服务业。依托全国领先的工业无人机产业基础,鼓励无人机研发企业切入高端产业环节,充分利用5G技术特点拓宽无人机应用场景,开拓5G+无人机产业新空间,加快发展无人机产业。支持开展C—V2X关键技术研究、外场试验和选点部署,打造车联网创新聚集区,加快发展车联网产业。依托成都在医疗卫生、医疗器械制造领域的资源优势,引导医疗企业与5G企业加强合作对接,打造5G智慧医疗融合创新生态,加快发展智慧医疗产业。
❖着力培引具有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5G龙头企业
紧抓5G技术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形态升级的产业发展机遇,重点培引掌握5G产业核心要素、对5G产业上下游及周边产品有联动影响、具有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企业,以点带面,推动成都成为中国5G产业的聚集地。瞄准5G产业重点环节,重点培育一批5G新型智能硬件、5G小型化基站设备、5G高频元器件、5G应用服务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推动5G产业规模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三、重点工程
(一)5G精品网络建设工程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确定5G网络建设目标,结合城市发展布局分步实施,2020年建成不少于1万个5G基站,率先在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和机场开展规模商用,支撑新型智慧城市、智慧机场建设;2022年建成不少于4万个5G基站,基本形成全国领先的5G精品网络。
(二)5G大视频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推动消费级视频应用,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大带宽业务体验,在游戏、建模、虚拟社交等领域提供实时沉浸式云VR+互动业务体验。推动企业级视频应用,研发高可靠、大带宽5G智慧城市视频解决方案,重点在交通、环保、安全防护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三)5G智慧医疗试点示范工程
推动5G远程医疗服务示范,推广个性化诊疗、沉浸式检验和远程医疗培训服务。建设“5G+AI”医疗影像辅助诊疗系统,为中小医院提供辅助诊疗、辅助病理筛查等服务。探索利用5G技术实现远程检查、无线监护和移动查房。开展基于5G的智慧养老应用试点,推广使用云端智能助老服务机器人,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健康监测、智能语音交互、超高清视频通话和远程诊疗等服务。
(四)5G网联无人机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选择特定航线,部署支线物流无人机5G试验网,开展智慧物流应用。试点利用无人机搭载5G通信基站,增强对特定区域的应急通信覆盖能力。试点开展5G网联无人机在农林植保、路况巡检、防汛应急、山体监测、森林防火等场景应用,提升巡检能力和灾害防治水平。
(五)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
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打造工业制造领域“万物互联”网络环境。完善汽车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发设计、协同制造和运营管理应用。选择典型工业制造场景和工业生产现场,开展基于5G的智能制造试点。增强核心工业软件、嵌入式工业软件供给能力,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
(六)5G智能驾驶试点示范工程
对特定区域通道路网进行数字化改造,搭建5G网络和直连通信周边单元,测试验证先进智能网联融合集成能力。建立基于分级决策的智能驾驶控制平台,实现5G增强业务与直连通信融合集成环境下的智能控车能力。依托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构建多种典型交通交互场景,支撑发展完整形态的智能驾驶应用。建设“无人驾驶”智慧小镇,构建“车路人云”高度协同的互连环境,试点开展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高级应用示范。
(七)5G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5G测试认证实验室,提供认证检测、计量检定校准、委托检测、产品选型检测、成果鉴定检测等服务。建设5G应用测试实验室,构建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测试验证环境和测试设备,为应用测试验证提供服务支撑。建设5G产业监测实验室,汇集5G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各类数据,增强5G产业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和监管支撑能力。
(八)5G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工程
重点扶持芯片、功率器件、波束控制、毫米波收发器组件等5G关键产品研发量产,支持本地中高频器件产业链开展协作,增强对主设备厂商的配套能力,拓展5G关键产品市场,培育发展5G中高频器件产业。支持本地企业研发5G新型智能终端,支持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元器件等5G终端上游企业向本地整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培育发展5G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针对5G多样化应用场景、多接入方式以及新型网络架构研发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开发5G信息安全产品,培育发展5G信息安全产业。
(九)5G关联产业发展培育工程
引导软件企业聚焦5G网络设备、5G智能终端设备的软件需求研发相应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开发面向5G网络设备、网络架构的定制化软件产品,支持企业研发基于手机、VR/AR、无人机、智能家居等终端设备的系统和应用软件,鼓励发展工业应用软件,支持企业试点验证工业级低时延高可靠切片网络应用,培育发展5G软件服务业。支持优势企业拓展实时超高清图传、无人机集群协作、网络辅助自动飞行等应用场景,探索利用5G技术提升无人机航线规范、空域合理利用等监管能力,培育发展5G+无人机产业。支持研发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探索利用5G网络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实时数据采集、个性化护理等服务,培育发展5G+智慧医疗产业。
(十)5G龙头企业培育招引工程
围绕高频器件、智能终端、软件开发与服务等细分领域,重点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行业领军企业形成合作配套,积极培育一批5G新型智能硬件、5G核心元器件、5G应用服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面向高门槛、高利润产业环节的5G小型化基站设备、5G新型智能硬件等关键领域开展精准招商,推动5G产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
四、空间布局
按照全市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引导5G产业合理分布,形成研发、应用、生产“三个基地”。
研发基地:以成都高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为主要载体,依托天府软件园、新川创新科技园、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天府无线谷和高校院所,布局5G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发、应用研发及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建设5G测试实验室、认证实验室等专业化配套设施,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等5G科技创新平台,打造5G研发企业核心聚集区。
应用基地:以成都中心城区为主要载体,布局面向5G的示范应用。其中,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主要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测试验证、解决方案研发及应用创新服务。
生产基地:依托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核心功能区和成都航空经济(民用航空)功能区,主要围绕5G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发展中高频关键零部件、模组,以及通信线缆、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等先进制造业。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成立5G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5G产业发展中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等重大问题。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加强产业研究,协助指导规划实施。成立5G产业发展联盟,推进产业链合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各相关部门和区(市)县政府细化任务分工,加快推进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
设立5G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将5G研发列入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企业围绕产学研用协同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加快完善支持5G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的政策体系。
(三)创新人才政策
加强5G关键领域人才储备,引进一批5G领域科学家和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推进产学研用联动,大力培育5G技术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奖励扶持,快速构建5G人才队伍。
(四)优化产业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流程。加快5G产业园区建设,推动5G产融结合,打造一流产业基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研究制定智能驾驶、智慧医疗、无人机应用等相关安全管理规定,为5G新技术推广奠定基础。打造5G论坛、大赛、展览等品牌主题活动,推广“5G创新名城”新名片。
第一次“语言”的出现,使人类之间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第二次“文字”的出现,人类可以把比较重要的信息刻在石壁上,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保存下来;
第三次“纸”的发明,大量人类的文化成果可以有效的保存下来,传播几千年;
第四次“无线电”的发明,使人类远距离的沟通成为现实,“千里眼,顺风耳”不在只存在于神话传说里;
第五次“电视机”的发明,人类可以远距离的以多媒体(图像声音等)的形式传播信息;
第六次“互联网”的出现,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进行多媒体形式的交流,比如“QQ”聊天等。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第七次信息革命,它是以“5G”为代表的万物互联时代,必将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任务1:第一讲 七次信息革命理论(学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