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再生能源
1、太阳能
1、光热转换
2、光电转换
二、可再生能源
1、太阳能
1、光热转换
2、光电转换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产方式,为人类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低碳化
工业
概念: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采集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核心:加工和制造
轻工业、重工业
低碳工业: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工业生产模式
一、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
二、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
1.产业结构创新
2.制度创新
三、人们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全国低碳日:8月25日
解决:培训和教育
1.加强科普力度
温室效应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2. 加强企业内部培训
一线工人教育问题
低碳生产全民参与
3.体验式教学
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工业、服务、消费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
特点:高效、无污染。
1、核电
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工业、服务、消费低碳化
建筑低碳化
现状: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30%-40%
1. 建设过程中(e.g.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场浇筑)
2. 使用过程中(建筑节能)
农业低碳化
一、植树造林--光合作用
氧气 动植物呼吸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植物新陈代谢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排出二氧化碳 类似吃饭喝水
二、人工固碳
秸秆还田
低碳化(能源低碳化、交通低碳化、...)
二氧化碳大量来自汽车尾气
交通低碳化
一、汽车
前提:生产力及人们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措施:电力替代石油动力
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动力汽车
1. 纯电动汽车
常用电池:铅酸电池、镍铬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
2.混合动力电动车
3.燃料电池汽车(电能来源:充电、注入电池燃料)
二、轨道交通
1.动车 2. 地铁 3.磁悬浮列出
能源低碳化
二、可再生能源
2. 风能
3.水能--水利发电
4.其他可再生资源(地热能、chaoxineb)
第八讲——服务低碳化与消费低碳化
特点:
覆盖范围广:
一、绿色服务:
第七讲 ——工业低碳化
实质:能源高效利用
一、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目的:
提高生产效率:
能源转化率:
废料废气的重复利用率:
二、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
1、产业结构的创新: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提高低碳排放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2、制度创新:
相关政策发布
碳指标交易
企业制度创新
三、人们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建筑低碳化
现状: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世界的30%—40%
2、使用过程中(建筑节能)
(1)、降低使用能耗——使用保温材料,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技术(导光筒)等等
(2)、自主收集自然能量:
光伏阳光屋顶,太阳能热水器,新型建筑材料(集能,发电等)
农业低碳化
背景: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涉及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具体途径:
1、植树造林——光合作用
2、人工固碳
3、无公害农产品
第五讲
低碳化七个主要方面——交通低碳化
一、汽车:
二氧化碳大量来自于汽车尾气
措施:电力替代石油动力 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动力汽车
1、纯电动汽车:
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
2、混合动力电动车
同时具有燃油动力和电池动力的电动车
3、燃料电池汽车:
二、轨道交通:
1、动车:
2、地铁:
能源低碳化
一、清洁能源 特点:高效、无污染
1. 核电
2.
二、可再生能源
1. 太阳能
二、可再生能源:
2、风能:
风的形成原理: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经过增速机,促使发电机发电。
中国风能开发的成就: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
3、水能:
优点:控制洪水,环境友好,可再生,效率高
能源低碳化
一、清洁能源:
2、天然气;
是与煤炭和石油相比较,排放的废弃物更少,对环境的损害更小。
二、可再生能源:
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等
1、太阳能:
指直接将太阳光照的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能量形式。
(1)、光热转化:
(2)、光电转化:指通过光伏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本质:光子将能量传递给电子,形成电流
第四讲
低碳化的七个主要方面——能源低碳化
现状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过高
措施:
一、清洁能源:
特点:高效、无污染
1、核电(可控核裂变、可控核聚变)
(1)核裂变
基本原理
(2)核聚变:
基本原理: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低碳的价值和意义(下)
石油战争,最终会破坏现代经济
两伊战争,海湾战争,
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能源结构转型——向新能源转型,以摆脱对石油、煤炭的依赖
低碳的意义(中)
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性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二氧化碳的产生
含碳有机物经过氧化反应后所产生的
人类的呼吸作用
推动低碳产业发展
主要原因:
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减少战争与冲突
第二讲 低碳的价值和意义
一、低碳的含义
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二、空气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
作用——具有保温作用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濒危动物灭绝、极端天气频繁出现
四次工业革命(下)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参与其中
标志: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空间技术开发和利用
二、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三、电子计算机技术:
四、生物工程技术:
五、新能源技术
六、海洋工程技术
第四次工业革命
2013年提出概念
——智能化时代
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蒸汽机
动力源——煤炭燃烧所产生的蒸汽,相对单一
燃烧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
环境问题的萌芽——全球变暖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电力技术问世——电气时代
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石油取代了煤炭,动力源复杂多样,为产业多样化创造了条件